走进八闽大地,在茶乡福建寻味千年茶韵

走进八闽大地,在茶乡福建寻味千年茶韵

2阅读 2023-08-07 06:09 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诞生于中国,传之于世界,在不同地区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态。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

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和茶类最齐全的省份,也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7月29日至8月1日,“BMW中国文化之旅——茶乡茶韵之旅”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启程,一路走访了武夷山、泉州以及厦门。此次文化之旅深入中国茶乡——福建,以“茶”和“瓷”为主题,探索福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领略福建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

在双世遗之地武夷山体验红茶文化

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武夷山正式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作为世界红茶与乌龙茶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也是当之无愧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岩石为骨,溪涧为灵。武夷山源于白垩纪的山岩,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和自然的鬼斧神工,幻化为火山砾岩、红砾岩及页岩组成的碧水丹山。最适宜武夷岩茶生长的独特沃土,也造就了岩茶极具风骨的卓越风姿。武夷山素有“茶叶种质资源的宝库”之称,品种资源极其丰富。1942年,茶学专家林馥泉就调查出,武夷山的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武夷名丛各有各的传奇故事与来历,而“大红袍”又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朵阆苑仙葩,也是当仁不让的武夷岩茶代言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也包括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醒目。

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在此次活动的茶文化分享会上介绍,大红袍茶并非九龙窠仅有。在今天,人们运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已成功地发展了数百亩与母树同样性状特征的大红袍茶。“只要具备与母本同样的性状特征,不管是二代、三代,甚至二十代,都与母本具有同样的品种意义。因此,所有从母本繁殖的大红袍茶,都是真的大红袍茶。目前市面上的大红袍为母树无性繁殖,其品质与母树是一样的。”

好茶不能只有生态环境,还需配合精湛的制作技艺。“大红袍”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洞,长达八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

在本次探访过程中,茶百戏也是体验项目之一,茶百戏是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传统杂技,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民间艺术,其特点是仅用茶和水,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汤中图案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密切相关,可在点茶形成汤花的瞬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

在古瓷都德化看茶器之美

好茶也需好的茶器配。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此次茶文化之旅还走访了福建泉州德化县的德化瓷烧制技艺。来到了位于中国三大瓷都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内的月记窑,月记窑在明清朝代是兴盛一时的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海内外,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德化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其始于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德化陶瓷品历来是中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地处戴云山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样,盛产优质高岭土。气候湿润,土壤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河溪密布。德化县得天独厚的原料、燃料和交通条件,为德化窑的规模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德化陶瓷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对外关系有着自然而紧密的联系,它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德化瓷业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泉州在海外贸易政策刺激下,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德化瓷器开始行销海外,由此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此时的德化瓷器以青白瓷、白瓷为主。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月记窑出炉的瓷器

明清时期,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泉州港开始衰落,官方贸易萎缩,民间贸易兴盛。德化窑偏处一隅,在历史上从未有官窑之名,却在这种历史变革下,凭借其不断提升的白瓷工艺水平和精湛技艺风靡世界,奠定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明代鼎盛期的德化白瓷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有着天然象牙般的妙趣,制品釉色迷人,以乳白色为大宗,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葱根白”的美称,代表了当时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外销还是内需,德化白瓷以其傲人的瓷质受到海内外尊崇,成就了“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德化白瓷对欧洲社会生活及其白瓷业的出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更被誉为“欧洲白瓷之母”。

明代德化窑还突破了器物的实用功能,开创出一种更具创造力的艺术门类——瓷塑,白瓷观音像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德化窑烧制的白瓷塑像除了观音以外,还有弥勒、达摩、文昌、妈祖等造像,人物神态雕刻精细,衣物的刻画具有流动的飘逸感,显得造像超凡脱俗、气韵雍容。

明代以何朝宗为代表的雕塑家将德化瓷雕技艺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等八字口诀工艺技法的创造使得德化瓷塑达到了精雕细镂、工巧逼真的效果,形成了德化瓷塑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瓷雕艺术的新纪元。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的德化陶瓷在保留前人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产品,在保持稳定的外贸出口之外也将积极打入国内市场,为这一千年技艺在未来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授人以渔,以文化保护助力可持续发展

茶,源自中国,传于世界,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产业角度来看,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帮助欠发展地区消除贫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中国,茶产业不断焕发生机,带动绿色发展,成为很多地方的特色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在文明交流互鉴层面,茶叶贯穿不同文化、经济和历史,真正能将全球联系起来。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各国人民以茶为纽带相互了解,人类文明以茶为媒和谐相处、多元并存。

“茶乡茶韵之旅”还将紧密结合当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议题,遴选资助七位福建传统手工艺者,进入以“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为主题的“BMW中国文化之旅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大赛”,与高校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跨界共创。

同时,在文旅部今年推出的“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遴选推广工作中,“茶香萦怀”是重点主题之一。

如何促进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在采访中表示,“BMW中国文化之旅”17年来扶助了41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并赋能培训近千位非遗传承人,影响并带动近1.6亿人次加入非遗传承与保护行列。往后也将协助非遗传承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用设计丰富非遗作品,设计出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的非遗文创品,从而协助完成中国社会的三个长期社会需求——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发展。

来源:澎湃新W、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2年一头大象无名沱茶生茶

下一页:“蒙顶山茶”品牌在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上最亮眼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